您现在的位置是:热点 >>正文

新华鲜报|陶寺遗址开馆!来看中华文明早期形态

热点534人已围观

简介中华文明早期形态,什么样?开馆!陶寺遗址博物馆11月12日向公众开放,展出的230件套)文物,涵盖陶寺文化所有的文物类别,首次系统呈现约4000年前的陶寺文明。11月12日拍摄的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无人 ...

  中华文明早期形态,新华鲜报什么样?陶寺态

  开馆!陶寺遗址博物馆11月12日向公众开放,遗址展出的开馆看中230件(套)文物,涵盖陶寺文化所有的华文文物类别,首次系统呈现约4000年前的明早陶寺文明。

  11月12日拍摄的期形陶寺遗址博物馆外景(无人机照片)。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
  作为“中华文明探源工程”中的新华鲜报重要遗址,自1978年发掘以来,陶寺态陶寺遗址先后出土各类文物5500余件,遗址突破性的开馆看中考古和研究发现,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华文早期形态,是明早中华文明多元一体、兼收并蓄、期形连绵不绝特质的新华鲜报生动写照。

  陶寺遗址,距今大约4300年至3900年,是黄河中游最有影响力的都邑性遗址之一。46年考古工作,中国考古工作者完成遗址分布范围内约400万平方米的考古调查,勘探面积达280万平方米,发掘面积近3万平方米。

  博物馆开馆,设置了“文明蕴化”“煌煌都邑”“早期国家”3个基本陈列单元,“陶寺考古”“临时展陈”2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。

  一眼千年。站在陶寺鼎盛时期城址沙盘前,轻触按钮即可点亮宫城宫殿区、仓储区、墓葬区、祭祀区、手工业作坊区、普通居民区等。城址规划有致、功能齐全,具有宫城卫君、郭城卫民的“双城制”规划理念,呈现出早期国家都城的盛大气象。

  11月12日,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参观、交流。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
  早期国家呈现哪些特征?陶寺遗址考古,正逐步揭开——

  在礼乐文明展区,一场复原的宴会上摆放着鼍鼓、土鼓、石磬、铜铃、口弦琴等文物和复原物,不难想象古人享用美食欣赏音乐的情景。如果好奇这些古老乐器,可以激活多媒体设备,聆听来自约4000年前的“悠古遗音”。

  值得注意的是,大型墓葬出现鼍鼓、土鼓、石磬等固定组合、固定数量、固定位置的现象,反映“礼乐制度”初步形成。

  展馆里,观象台、圭表、铜齿轮形器、沙漏……部分学者推测,陶寺先民们已能推算节气、制定历法精准管理时间,初步形成了一套“年月日时”完整计时系统。

  11月12日,游客在陶寺遗址博物馆拍照。新华社记者 杨晨光 摄

  陶寺遗址的有关遗迹和遗物,反映出距今4000年前后,以陶寺为代表的中原地区,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,创造发展、迅速崛起、走向一体的历程。

  “这些发现生动表明,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入新的重要阶段,陶寺早、中期聚落已经初步具备早期国家特征。”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。

  在我国,博物馆有很多宝贵文物甚至“国宝”,它们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、一万年的文化史、五千多年的文明史。

  今天,在陶寺遗址博物馆,早期中国的文明形态、中华文明探源的魅力,正在数字复原、现代化展陈与实物展示中有了新表达和呈现。

  未来,持续推进陶寺遗址等考古发现和研究,解开蕴含“文化自信”的中国密码,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。

  策划:陈芳

  记者:王学涛、姜淏然

 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

Tags:

相关文章

  • 驯服2,网络影视资源探索

    热点

    在浩瀚的网络世界中,我们能够找到各种各样的内容,包括电影、电视剧、评论以及演员信息等,我们将一起探索一些免费观看、在线观看的视频资源,以及关于某部作品的剧情介绍。我们来到一个提供丰富影视资源的网站,我 ...

    热点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让“无痕旅游”成为风尚

    热点

    刚刚过去的“五一”假期,“无痕旅游”再次引发关注。所谓“无痕旅游”,不是指完全没有痕迹,而是通过游客的努力,尽量避免对自然生态造成不良影响。人过无痕,是文明的力量。要想做到不留痕迹,就得约束自身行为, ...

    热点

    阅读更多
  • 杨泽田:九旬老人和他的“心灵驿站”

    热点

    “我想干点有意义的事。”今年90岁的杨泽田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20多年前,退休后的杨泽田义务担任社区理论政策宣讲员,当好政策的“传声筒”,社区居民的“回音壁”;因为一句承诺,他义务照顾邻居高奶奶 ...

    热点

    阅读更多


友情链接